当职业赛场的大门关闭,野球场成了他们的新舞台

在CBA的替补席末端,有一群被称为“饮水机球员”的边缘人。他们拿着底薪,鲜少登场,却始终保持着职业球员的训练强度。当合同到期或球队裁员时,这些球员中的许多人选择了一条意想不到的路——征战野球场

“第一次打野球时,有人嘲笑我‘职业球员就这水平?’,直到我连进7个三分。”——前CBA后卫张明(化名)

野球场的生存法则

  • 收入反差:一场商业野球赛的报酬可能抵得上CBA半个月底薪
  • 技术碾压:职业级的防守预判和空切意识在野球场堪称降维打击
  • 身体隐患:没有队医保障的比赛中,一次崴脚可能终结职业生涯
某野球赛事组织者透露:“现在顶级野球赛标配2-3名前CBA球员,他们能带动门票和直播流量,但也会刻意保留实力——毕竟输给业余球员太难看。”

那些你不知道的野球江湖

在广东某地级市的“村BA”决赛中,曾出现6名CBA退役球员同场竞技的奇观。这些球员往往带着定制护具心率监测仪上场,他们的每一个技术动作都保留着职业训练的肌肉记忆。

更令人唏嘘的是,有些球员白天在写字楼当健身教练,晚上化身野球场的“外援”。一位不愿具名的球员坦言:“现在打的每一场球都在消耗职业生涯最后的资本。”


当我们在短视频平台刷到那些野球场“大神”时,或许该多一份敬意——他们中的许多人,曾距离中国篮球的最高殿堂只有一步之遥。